手陽明大腸經經穴
2022-10-13
1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為十二經脈之一。代號LI。與手太陰肺經相為表里。五行屬金。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手陽明大腸經自食指橈側端(商陽)起始,沿食指橈側上行,出走于兩骨(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筋(伸拇長、短肌腱)之中(陽溪),沿著前臂橈側,向上進入肘彎外側(曲池),再沿上臂后邊外側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然后向前進入鎖骨上窩(缺盆),聯絡肺臟,向下貫穿膈肌,入屬大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走向頸部,通過面頰,進入下齒中,回過來挾著口唇兩旁,在人中處左右交叉——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分別向上夾鼻孔兩旁(迎香),脈氣由此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病候有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咽喉腫痛、齒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腫或寒冷等癥。手陽明大腸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齒痛,頸腫,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經脈過處灼熱腫脹或寒栗不復等癥。
2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
手陽明大腸經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橈側,5穴在頸、面部。首穴商陽,末穴迎香。本經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癥,胃腸等腹部疾病、熱病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例如頭痛,牙痛,咽喉腫痛,各種鼻病,泄瀉,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側外緣疼痛等。
2.1 本經腧穴
手陽明大腸經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橈側,5穴在頸、面部。首穴商陽,末穴迎香。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計有: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2.2 特定穴
2.2.1 原穴
合谷
2.2.2 絡穴
偏歷
2.2.3 郄穴
溫溜
2.2.4 五輸穴
井穴(金):商陽
滎穴(水):二間
輸穴(木):三間
經穴(火):陽溪
合穴(土):曲池
2.2.5 交會穴
交會穴表:●所屬經 √交會經
經名
穴名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任脈
督脈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手太陽小腸經
陽蹻脈
備注
承漿
√
√
●
√
水溝
√
√
●
秉風
√
√
√
●
角孫
√
●
√
地倉
√
●
√
臂臑
●
手陽明絡之會
肩髃
●
√
巨骨
●
√
迎香
●
√
3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主治病證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癥,胃腸等腹部疾病、熱病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例如頭痛,牙痛,咽喉腫痛,各種鼻病,泄瀉,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側外緣疼痛等。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主治頭面、五官、咽喉、熱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 位
主? 治
商陽*
食指端
耳聾、齒痛,咽喉腫痛、昏迷、熱病
二
間
指
目昏,鼻衄.齒痛,口?
三間*
指
下齒痛、咽喉腫痛
合谷*
手背
頭痛、鼻衄,耳聾、齒痛,口?、咽喉腫痛.
熱病,多汗
陽溪*
腕
頭痛、目赤、耳聾、齒痛
偏歷
前臂
鼻衄、水腫,手臂酸痛
溫溜
前臂
頭痛,面腫,咽喉腫痛、腸鳴,腹痛
下廉
前臂
肘臂痛,腹痛
上廉
前臂
上肢不遂,腸鳴,腹痛
手三里*
前臂
齒痛,頰腫,上肢不遂、腹痛,腹瀉
曲池*
肘
咽喉腫痛、上做不遂,熱病、癮疹、腹痛,
吐瀉
手、肘部:頭面,目、耳鼻,口,齒疾患和熱病
肘髎
上臂
肘臂痛
手五里
上臂
肘臂痛
臂臑*
上臂
臂痛,目疾
肩髃
肩胛關節
肩臂痛,上肢不遂
巨骨
肩
肩臂痛
上臂,肩部:局部疾患為主
天鼎
頸
暴喑、咽喉腫痛
扶突
頸
暴喑、咽喉腫痛
頸部:咽喉疾患
口禾髎
面
鼻塞,鼻衄、口?
迎香*
面
鼻塞,鼻淵、鼻衄、口?
面部:鼻疾患
注:*為常用穴。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