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合理的消費信貸還款額度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5.4%,拉動GDP增長5.3個百分點;2022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756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2.5%。中國的消費支出占GDP比重在2011-2020年平均為53.3%。隨著我國經濟推進高質量發展、結構持續調整和模式轉型升級,消費支出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在這第一引擎動力中,消費信貸作出了一定貢獻。
人們對消費信貸在消費領域的貢獻是有共識的:一方面,消費信貸的注入使更多商品在消費領域成交,客觀上增加了消費生產方的收入,使其有更大的資本投入擴大再生產,從而帶動就業;而更多的就業機會也能回饋給消費者(消費者也是勞動者),使其收入增加和還款能力提升。由此,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實質性提高,資金使用的有效性也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消費信貸能夠助力廣大人民群眾自主安排資金使用、解決資金收支錯配問題、改善生活品質,如此有效使用資金,增強人民的幸福感,增進社會和諧。但要強調的是,消費信貸的理性發展是實現上述兩方面的前提條件,是服務于“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前提條件,也是行業本身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
消費信貸的理性發展實質上就是發展合理的消費信貸。那么,什么是合理的消費信貸?簡單地說,合理的消費信貸是指能滿足合理的消費需求,且風險可控和成本可負擔的金融服務;對客戶來說,是指消費信貸須在自身的還款能力范圍之內,解決收支錯配和可負擔的超前改善;而對信貸機構來說,是指必須控制風險預期損失、堅持業務的適當性、承擔應負的社會責任。
消費信貸的產生源于消費者計劃消費支出和其收入的錯配,也有一部分是可負擔的超前改善(本質上也是一種錯配),而僅僅是短期錯配但長期平衡,這就是消費信貸的合理性所在。而合理的消費信貸的最終表現一定是滿足消費者合理的消費需求,且風險可控和成本可負擔的信貸服務(實質上就是用得起也還得起)。這種消費信貸的合理性原則上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分析:需求的合理性可以從消費信貸用途來判斷;而風險可控可以依據其還款能力、還款意愿和收入負債比來把握;同時,成本可負擔對客戶來說,可以通過控制適當額度和客戶的還款行為體現,對金融機構來講,可以從風險可控、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以及利益回饋客戶的平衡中體現。中國零售消費金融自90年代末開始,20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合理的消費信貸對消費領域發展有正面促進作用。行業對此有共識,且社會發展數據和市場發展數據也支持該論斷——從宏觀的角度,消費信貸的正面作用毋庸置疑。
促進消費信貸理性發展對擴大內需有積極貢獻。因此,消費信貸行業可持續發展是基本要求。金融機構要從社會責任出發,強化內功修為,加強全方位風險管理,確保風險在可控范圍和自身可持續發展。做好自身風險管理,使得自身業務發展可持續,其本身就是對消費信貸行業的貢獻,同時也是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其背后產生的效應也讓個體客戶提升對未來的信心。
上述分析表明,合理的消費信貸對促進消費和擴大內需有積極作用,而做好風險管理是確保這個積極作用發揮的基礎。金融機構做好自身風險管理和發展合理的消費信貸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監管政策,做好每一筆信貸風險評估和管理,防范風險發生,消費信貸對消費領域整體的宏觀作用最終會顯現。在金融機構加強風險管理的同時,也要教育消費者把控自身消費需求,引導其從實際需求出發,樹立量入為出的理性消費觀,在個人債務可控的條件下,合理使用消費信貸,提高生活品質。
(作者系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