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鄉村數字金融堵點農村信用社北京微信銀行手機銀行福州
今年初以來,關于數字鄉村發展的政策陸續出臺:今年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強調,“要加快補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金融服務短板,有序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要求以數字技術賦能農村普惠金融,讓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地走進農村、服務農民,推動廣大農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提出,到2022年底,數字鄉村建設取得新的更大進展,數字技術有力支撐農業基本盤更加穩固,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5G網絡實現重點鄉鎮和部分重點行政村覆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超過60%。
數字鄉村建設需要技術賦能,對于金融業來說,如何更好地借助技術推動鄉村振興?針對農村中小銀行在數字普惠與鄉村振興金融服務中遇到的難題以及提出相應的發展路徑,日前,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農經教指委農村金融學教研組、中國農村發展學會農村金融專業委員會主辦,福建農林大學承辦的第十六屆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論壇上,金融機構負責人、金融業專家、學者,圍繞“數字普惠與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發表了個人見解。
“數字時代對傳統農村金融來說,挑戰大于機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一語道破農村數字金融發展痛點。陳道富指出,“機遇在于,數字化對從事‘三農’領域的金融機構來說,將獲得更大的資產空間和價值。但遺憾的是,農村金融機構在迎接數字時代時面臨很大的障礙——高投入和邊際成本,但金融機構如果不進行數字化轉型,將意味著失去數字化這一市場和相關客戶。”
陳道富認為,對于中小傳統金融機構來說,能不能抓住這個機遇,將自己的能力體系建設好,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優勢,有待于時間探索。“數字化沖擊下,中小銀行需要尋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發力農村區域農業,‘三農’領域的金融業務,說明大家公認是有業務空間和發展價值的”。
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副行長江濤認為,金融科技賦能主要包括將農業科技和金融科技融入農村。金融供給把科技跟金融結合在一起,通過數字化手段來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和風險防范能力,通過彌合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來提升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精準性。“比如,我們在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開展了林業金融區塊鏈融資服務平臺的建設,運用區塊鏈技術來實現林權數據還有林農檔案的共享,以及信貸業務的線上申請辦理。”江濤介紹。
青島大學黨委書記、教授胡金焱指出,目前農村金融發展信息不對稱,大多數人缺乏信用史,沒有經驗數據,所以農戶的誠信很難判斷,因此,如何去控制風險,值得深思。“金融科技快速發展,金融科技創新、風險聚集、監管是當下農村數字金融發展的三大重點。要發展普惠金融最終要依靠數字普惠金融來實現,因為在傳統金融體系下,若沒有數字化的加持,我們在收集信息、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都很困難。利用互聯網數字技術,就能大大降低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成本,從而解決信息不對稱,提高融資效率,還能夠幫助做到有效的風險防范。”胡金焱說。
北京工商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張正平表示,當前我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有兩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第一,大行業務下沉擠壓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生存空間,讓原本就面臨數字化轉型壓力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面臨更大的壓力。第二,在數字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然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卻因為自身資金實力、人員結構等原因面臨著較大的困難,目前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農村中小銀行幾乎輸在了起跑線上,需要政府包括監管機構統籌考慮,尤其是將省聯社改革、中小銀行改制合并等舉措納入農村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整體規劃中。
胡金焱認為,要真正實現農村數字普惠金融,要過三個階段:第一是技術層面上的風險。第二是金融科技引發的潛在的風險,包括數據泄露、技術失控、算法問題等。金融科技的發展,也可能引發新的金融風險,因為網絡本身互相的依賴度提高,將有可能導致網絡風險。第三是外包風險,即金融企業需要科技企業賦能,兩者之間是“共缺”,即雙方都只知道自己的領域該如何做,因此兩者之間要結合。
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委員、副主任張永良指出,數字技術與產業融合程度有待加強。金融科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農村地區尤為突出。因此,全面推進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實現數據化、智能化、生態化,是有效彌合城鄉之間數字鴻溝、提升金融服務便利性和覆蓋率的必由之路之路。
張永良介紹,福建農信也在加快數據化轉型的發展步伐。比如在完善服務渠道、推動產業升級等方面做了許多有益嘗試。在服務渠道上,福建農信通過推動營業網點普惠金融服務點轉型升級,完善了手機銀行、微信銀行、掌上銀行功能,提升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在客戶體驗上,福建農信加強金融科技與數據化技術應用,因地制宜地打造惠農利民產品,構建了綜合產品服務體系,有效地解決了農民貸款難題,為金融支持金融主體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數字支撐。
張正平指出,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競爭的方向值得肯定,但要關注由此帶來的潛在風險,尤其是可能的過度競爭、不良競爭,要以有力推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為判定標準,進一步優化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政策,引導各類銀行錯位發展,良性競爭。大部分農村中小銀行需要借助外力來完成數字化轉型,省聯社、大行或大型金融科技公司是可以借助的外力,如何在風險可控、符合規則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推進其數字化轉型,仍有待研究。
目前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發展還有一些“缺陷”,比如說互聯網寬帶的覆蓋面、網民占比、金融信用體系建設等。所以數字化技術如何整合,如何設計產品,如何符合風險承擔能力、風險意愿等等都是問題。
如何跨越數字鴻溝?胡金焱表示,農村地區對數字化大多數沒有深刻的認識,大量的農民掌握不了數字化知識,所以也用不了工具,因此農村的數字化程度相對較低。“要解決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必須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數字普惠金融要助推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中實現數字普惠金融真正落戶農村,產業振興是關鍵,人才振興是支撐,文化振興是基礎,生態振興是條件,組織振興是保障。通過這五大振興,才能讓數字普惠金融真正落地”。
張永良指出,當前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基層鄉村普遍存在引不進人、留不住人的難題。因此,破解鄉村金融人才匱乏問題也成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金融指導員、鄉村振興指導員、科技特派員等鄉村振興人才之間的大融合,可以打造鄉村振興的人才高地,實現融資加融技有機結合,協同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我們也期待與相關高校與學術機構深化合作,一并為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張永良說。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