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售量回調,投資者心態放平,銀行理財市場漸趨理性
“今年市場環境不理想,我對理財收益的預期也沒那么高了。”看著APP收益欄里綠色的數字,90后投資者吱吱(化名)已經放平心態。在陸續閱讀過一些投資教育文章后,她也做好了長線投資的準備。
受股市波動、債市走弱等因素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加大。尤其在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后,各機構的投研實力和資管水平迎來直接考驗。近段時間以來,理財市場先后經歷了產品發行量收縮、“固收+”產品降溫、部分產品提前終止、業績基準下調等情況,背后反映出機構正在回歸“受人之托,代客理財”本源以及投資者趨于理性的投資態度。
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7月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未能延續上漲趨勢,全市場共新發2762款銀行理財產品,產品發行量環比減少748款,環比減少21.31%。其中凈值型產品新發2678款,占比達96.96%。理財公司方面,產品發行量環比明顯減少,在售量則迎來近期首次回調。具體來說,7月銀行理財子公司共發行1054款理財產品,環比減少417款。同期,銀行理財子公司共有3105款理財產品在售,環比減少176款。
一直以來,固收類產品都是銀行理財市場的主力產品,發行及在售占比均為所有類型產品中最高。“固收+”產品因具備固收類產品收益穩定、風險較低的特性,同時兼有彈性資產增厚收益的優勢,因此一度受到市場青睞。
普益標準·詮資管研究中心指出,“固收+”產品的非固收部分資產配置,取決于客戶屬性。由于銀行客戶的整體風險偏好較低,對資產價格波動的容忍度有限,難以承受權益等資產單邊下跌帶來的損失,因此發行的“固收+”產品需要避免凈值出現較大波動。這就要求在做產品設計時,既要實現產品收益彈性,又不改變原固收產品風險特征。
不過,在市場波動之下,“固收+”產品也有所式微。普益標準監測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7月,銀行理財(含理財子公司)“固收+”產品發行量約為1.3萬款,較去年同期的近2萬款降低了35.6%,在產品總數中占比也由去年的49.3%下降到45.4%。
在固收類產品占據主流的當下,債市走勢顯著影響著理財收益率走勢。招商證券研報指出,7月經濟數據預計走弱,經濟增長乏力,流動性持續充裕,短端利率持續大幅低于政策利率,疊加大宗商品價格回落,使得債券收益率下行。當前,各類債券收益率處于歷史低位,短期看或震蕩。
從業績基準來看,華寶證券研報顯示,7月份,1個月以內、1-3個月、3-6個月、6-12個月、1-3年、3年以上的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均值分別為3.59%、3.72%、3.88%、4.11%、4.41%、5.08%。按產品類型劃分,7月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的業績比較基準為固收類4.06%、混合類4.99%、權益類4.94%,固收類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同比下降12BP,而混合類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同比上升22BP。
考慮到目前市場利率變動及資金運作情況,部分銀行也調整了旗下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注意到,深圳農商行日前發布多則公告,計劃調整“圳元金二月盈理財產品2”“圳元金三月盈理財產品9”“圳元金月月盈理財產品4”“圳元金六月盈理財產品1”的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幅度為0.2至0.3個百分點不等。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表示,近期多家銀行及理財公司下調業績比較基準,一方面旨在更為客觀、專業地展示近期業績比較基準的最新狀況,保持這一指標所具備的“時效性”,另一方面也能夠給金融消費者以直觀展示,降低其購買時的心理預期,從而更好地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沿海某股份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一季度理財產品的集中破凈是“危”也是“機”,盡管銀行當時承受了投資者大量的質疑,但隨著凈值回調、收益率回升,投資者也漸漸明白了長期持有的重要性。“作為理財經理,我會保持和客戶之間的溝通,對于那些不經常主動咨詢的客戶,就編輯提示性內容定期群發,對于比較關注收益率走勢的客戶,也會向他們轉發我整理的一些政策解讀、市場分析文章和視頻。”
蘇筱芮建議,市場波動之下,應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需要強化相關的投教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科普”銀行理財相關的產品屬性、收益特征,以及用數據及歷史業績等向投資者展示和說明長期投資的價值。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